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 > 百科知識

百科知識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2024-10-31 02:21:52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十三陵都有哪些陵園

  十三陵分別是:明長陵(朱棣)、明定陵(朱翊鈞)、明昭陵(朱載垕)、明永陵(朱厚熜)、明獻陵(朱高熾)、明慶陵(朱常洛)、明茂陵(朱見深)、明康陵(朱厚照)、明景陵(朱瞻基)、明泰陵(朱祐樘)、明德陵(朱由校)、明裕陵(朱祁鎮(zhèn))、明思陵(朱由檢)。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jiān)。截止202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2021年4月28日,北京明十三陵康陵首次向游客開放。

  自2022年5月30日起,明十三陵景區(qū)正式恢復對外開放。

1、明長陵

  長陵是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寢,也是明朝埋在北京的靠前個皇帝,他的陵寢自然是規(guī)格最高的。比如單獨作為一個景點的神道,大部分游客以為那是整個十三陵的神道,其實是長陵的神道。進入神道之前,首先會經(jīng)過碑亭,碑文由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親自撰寫。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靠前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院內(nèi),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據(jù)《太常續(xù)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祾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內(nèi)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后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騰浪涌,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云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xiàn)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祾恩門兩側(cè)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墻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shù)耐唢?、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墻的映襯下格外分明。院內(nèi),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2、明定陵

  是萬歷皇帝陵寢,也是較早一個開放地宮的。地宮全部由石塊砌成,對縫整齊,里面有萬歷皇帝和他的皇后的石制寶座,當然,也有他們的棺槨。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較早一座被發(fā)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

  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定陵成為十三陵中*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jiān)等建筑物300多間。再往后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墻-外羅城(圍墻外的圍墻)。

  陵宮的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nèi)的“外羅城”。城內(nèi)面積約18萬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圖說》對這道外城成做過這樣的描述:“鋪地墻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壯(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墻黃同瓦瓦,刻磚為斗拱,檐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之,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靠前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nèi),偏后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nèi)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靠前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墻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nèi)無建筑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nèi))左側(cè)建有神廚三間,右側(cè)建有神庫三間。

  第二進院落,前墻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后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

  第三進院落,前墻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為重檐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臺基前部出有月臺。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后門,故臺基的后面亦設踏跺式臺階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臺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听堷P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nèi)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由于寶城的隧道門設于寶城墻的右前方,帝后棺槨在享殿(祾恩殿)內(nèi)舉行“安神禮”后,必須途經(jīng)外羅城內(nèi)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筑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墻又對稱地設有隨墻式掖門各一座。

3、明昭陵

  昭陵的陵寢制度在十三陵中屬中等規(guī)模。其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后圓之形。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xiàn)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shù)?。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明朝滅亡后,昭陵先后遭到兩次破壞。公元1644年,戰(zhàn)亂中明樓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電交加,陵恩殿和兩廡配殿又遭雷擊起火,陵卒拼命撲救,只救下了兩廡配殿,陵恩殿被徹底燒毀。隨著歲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間,兩廡配殿和陵恩門又相繼殘壞。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為緩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從遺址分析,當時修葺的項目只有明樓、棱恩門、棱恩殿三項工程。這次重修,雖然使陵園制度稍趨完備,但卻改變了原有建筑的規(guī)制。

  明樓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為上檐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檐均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明樓內(nèi)還增加了條石券頂。棱恩門、棱恩殿雖然重建時間數(shù)沒有大的變動,但都縮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闊五間(30.38米),進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闊間數(shù)沒有改變,尺度卻縮小為23.3米。進深改為三間,尺度縮小為11.92米。棱恩門,原為面闊三間(18.44米),進深二間(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闊縮小為12.52米,進深縮小為6.77米。陵內(nèi)的兩廡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僅沒有重建,而且殘垣斷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圍舊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墻。此后,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修繕。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筑滿目凄涼,只剩下殘壞的明樓和陵墻了。

4、明永陵

  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和皇后陳氏(明世宗孝潔肅皇后)、孝烈方氏(明世宗繼后)、孝恪杜氏的合葬陵寢,位于天壽山十八道嶺(陽翠嶺)南麓。永陵大約經(jīng)過7-11年的經(jīng)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建成后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兩大獨特之處。

  首先,是規(guī)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guī)模的大小,取決于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guī)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guī)制僅次于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后僅定陵與之同制。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guī)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nèi),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古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于外羅城之內(nèi),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墻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nèi),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5、明獻陵

  明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張氏的陵墓,陪葬恭肅貴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cè)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0,占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筑;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于券洞內(nèi)而設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于寶城之內(nèi)的方城左右兩側(cè)。由于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后的明陵建筑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臺,院后設單座門一道。后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nèi)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shù)牧鹆ЩㄩT。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6、明慶陵

  慶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長陵西北1.5公里,獻陵西北約0.5公里,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nèi)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定穴營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龍門,歷時四個月,耗帑銀150萬兩。且工程質(zhì)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園建筑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筑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圣德碑亭遺作,亭內(nèi)豎碑,螭首龜?shù)瑹o字。

  陵宮建筑總體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占地約2.76萬平方米。前面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二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并于靠前進院落后建單空石橋三座??壳斑M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nèi)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nèi)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zhì)香爐一,駐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臺,城臺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樓內(nèi)豎圣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后寶城內(nèi)滿填黃土,中央夯筑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冢前攔土墻與寶城墻等高,并與寶城城臺及兩側(cè)墻體圍成一個平面近于“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nèi)有隨墻式琉璃照壁。陵宮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筑,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jiān)、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7、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側(cè)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位于裕陵右側(cè)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時保存尚好,而且祾恩殿內(nèi)的陳設也保存較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順治、康熙年間茂陵的情況是: “十二陵惟茂陵獨完,他陵或僅存御榻,茂陵則簨虡之屬猶有存者。”至清朝末年,祾恩門因年久失修已經(jīng)倒塌,民國年間祾恩殿本已殘壞,又被拆毀。其現(xiàn)狀情況同裕陵。

8、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壽山陵區(qū)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康陵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明康陵,位于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后圓形狀。該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

9、明景陵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吳賢妃)附葬陵寢,位于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占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后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后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筑。

  景陵內(nèi)的祾恩殿臺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后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后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云紋,顯得更為精致壯觀。

  祾恩門、祾恩殿的臺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后遺留的柱礎石。神功圣德碑亭僅存石碑及臺基。

10、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臺”,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泰陵陵事的籌劃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明武宗實錄》記載,武宗即位后,即著手籌辦孝宗喪事。禮部左侍郎李杰、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倪謙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戴義對武宗說:“茂陵西面有個叫施家臺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shù)的人,前去復視一次。他還提議:“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shù)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著,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禮部亦贊成這個提議。于是,武宗命太監(jiān)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施家臺看視,最后確定在那里營建孝宗陵寢。

  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并定陵名為泰陵。太監(jiān)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于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nèi)。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泰陵在清康熙時有的建筑即已殘壞?!兜哿陥D說》記泰陵祾恩門情況,“今左右兩門壞,壘石以塞門”。此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園建筑曾經(jīng)修葺,修葺情況除三座門由琉璃花門改建成磚砌冰盤檐式門樓外,余同茂陵。其現(xiàn)狀較茂陵殘壞最為嚴重。

  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帝中較早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皇帝。

11、明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始建于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崇禎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時五年。占地約3.1萬平方米。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熹宗朱由校,光宗長子,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謚“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享年23歲。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制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皇后張氏,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張國紀之女。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入城時自縊。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謚“孝哀皇后”。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王朝將她葬入德陵。

12、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為皇太子,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統(tǒng)。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rdquo;。臨終遺詔止殉,結(jié)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孝莊?;屎箦X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揮僉事(后封安昌伯)錢貴女。正統(tǒng)七年(1442年)立為皇后。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宮中的全部資財輸出,每天悲哀地呼天號地,祈求神靈***英宗。累了就就地而臥,以致傷殘了一條腿。終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加“慈懿”徽號。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錢氏病故。謚“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孝肅后周氏,憲宗生母,昌平州文寧里柳林村(今屬北京市海淀區(qū))人,錦衣衛(wèi)千戶追封慶云侯贈寧國公周能的女兒。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生憲宗皇帝,天順元年(1457年)冊封為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號“圣慈仁壽”。孝宗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13、明思陵

  明思陵簡稱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明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

  思陵約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較早一座帝后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于明朝諸陵,思陵的規(guī)模也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陪葬墓,清順治帝、康熙帝亦曾為王承恩立碑以嘉許其貞忠殉主。

  清朝滅亡后,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后兩次被當?shù)赝练吮I發(fā)。1947年,***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guī)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筑。思陵已是滿目凄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思陵得到應有保護。明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臺,但古陵殘碑,松濤陣陣,仍別有一番意境。特別是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shù)品,構(gòu)思奇妙,雕工精細。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并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1957年,北京市人民***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靠前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qū)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qū)之一。

  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2011年,國家旅游局批準明十三陵景區(qū)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2020年5月3日獲悉,北京明十三陵長陵、定陵景區(qū)將面向全國推出醫(yī)務工作者免費入園政策。醫(yī)務工作者本年度內(nèi)憑本人***,及國家衛(wèi)生部或省級衛(wèi)生部門頒發(fā)的醫(yī)師資格證、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證等有效證件,可免費入園。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fā)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qū)域內(nèi)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Word中圖片進行沖蝕效果的操作步驟如下:  在word中插入你需要設置的圖片?! ∪缓笤趫D片上雙擊,打開設置對象格式對話框?! ↑c擊圖片,圖像控制靠前項顏色后點擊下拉三角形選擇沖蝕效果。

睡前高情商說晚安
上一篇:白雪公主出自哪本書
下一篇:臺球規(guī)則介紹,臺球基本規(guī)則詳細(中八臺球和斯諾克)

熱門文章